Search

新名詞:「#校正回歸」⋯⋯#宏觀調控?

會計上稱為:「#前期損益調整」 ⋯⋯哈...

  • Share this:

新名詞:「#校正回歸」⋯⋯#宏觀調控?

會計上稱為:「#前期損益調整」 ⋯⋯哈哈

俗稱:「#作帳」⋯⋯⋯
—————————————————————-
轉説明:323+401=724
完整訊息,今天5/22,323⋯⋯
過去未登載401,會在過去各天調整校正

校正原因是台北市採檢數太多,經PCR確診也多,人員都在忙確診者的處理,而上傳的行政作業延誤,急需修正簡化程序⋯。意思就是書面作業後補所導致的問題⋯

補充說明
台北市昨天把沒有書面作業的13000多件清完了,裡面共有401例確診(就是上面說校正的部分)

現在新北也還有1000多件還沒清完,所以即使今天校正完畢,未來也可能需要再校正!

———————
#柯文哲:
#說文解字
#校正回歸

今天很多人都在問「校正回歸 」是什麼?為什麼本土721例不能寫721例,要寫321 + 400? 到底什麼是校正回歸,我用圖表簡單說明。

現行的流程是,民眾到醫院完成PCR採檢後,各醫院將資料登錄上中央建置的「傳染病通報系統」,並將檢體送至 #中央指定實驗室,檢驗結果出爐後, #疾管署 要先做研判,再送疫情指揮中心將確診個案編號,然後才是公布。因此從採檢到中央公布,本來就有時間差,少則三天,多則五天。整個流程,從醫院、實驗室、到指揮中心,都是中央負責, #沒有甚麼地方沒有準確把數字回報中央的問題。

過去確診個案數很少,這個作業的時間差造成中央公布時和當時的實際數字的差異不會太大。但疫情爆發後,指揮中心每天公布的數字,已無法反映疫情現況。再加上PCR檢體量大增、疫調過程塞車、 #採檢到公佈的時間差愈拉愈長,所謂校正回歸,只是 #反映現行制度無法真實反映快速變動的現況。

既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數據,已經不能反映真實疫情,我建議改變作法,告訴國人每日快篩陽性的 #新增個案數,告訴民眾大致的 #疫情趨勢,而不是幾天前狀況的數字。更 #不要創造新名詞,把已經很恐慌的人民弄得更暈頭轉向。

(行政作業都是地方的檢驗單位晚通報?)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中華民國 十大傑出青年,曾獲全國傑出青年獎章、行政院青輔會青舵獎、內政部全國孝行獎、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八德獎、經濟部 新創事業獎 金質獎...等國家一級獎項。
View all posts